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先驱”无奈变“先烈”

发布时间:2009-06-19 09:35:25   来源:人民网  [字体大小: ]

所谓“先驱者”,指的是最初进驻老厂房、老仓库的画家、艺术家和设计工作室,但如今,相当多数的“先驱”却调侃说自己已经变成了“先烈”—搬离了创意产业园区。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初期发展模式同美国的苏荷颇为相似。“苏荷”(SOHO)是纽约的老工业区,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苏荷”闲置了许多厂房和仓库,纽约市政府曾想拆除,改建为现代化的办公楼和高级公寓,但遭到民众反对。一批艺术家发现了这些老厂房和老仓库的独特魅力,以廉价购租,稍加改造后作为创作、展示和经营文化艺术的场所。上世纪70年代,市政府终于决定将苏荷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在“苏荷”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已经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当代艺术代名词。上海纺织行业的转型,留下众多历史悠久的老厂房、老仓库,一度废存两难。拆,无疑是毁有形的产业历史于无迹;不拆,它们斑驳的外墙、已经不时尚的式样,在城市不断崛起的新建筑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由于这些老厂房、老仓库大多位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高大空阔的房屋结构,非常能激发创意设计灵感,加上租金比商务楼要低廉得多,种种因素让画家、艺术家和各类设计者觉得这是最理想的工作室,因此纷至沓来,聚少成多,渐渐自发形成了10多个各有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带动周围地区的商业发展,成为时尚的消费场所。M50的工作人员介绍,最先聚集在M50的是一批画家和艺术家,随着园区的日租金从最初的每平方米0.3元-0.4元不断上涨,直到如今的日租金4元/平方米,当初的画家和艺术家陆陆续续出走M50,搬到了租金便宜的地方,又为这个地方渐渐集聚了人气,当这个地方又晋身为创意园区租金也随之上涨后,他们继续迁徙,再寻找下一个租金便宜的地方。

“这些‘先驱者’为上海创意产业点亮过火花,创造过机会,但是市场本身又有一种新的需求。”市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说,创意园区优质资源的稀缺势必吸引新的创意人进驻,而大多数创意园区还承担着为企业“创收”的任务,如原春明粗纺厂全厂离岗职工的2000多万元生活保障资金,全部是由M50“创收”的。而且开发创意产业园有年限规定,据悉,投资近4000万元的8号桥,其场地包租只有20年;而静安区的同乐坊,投资达1亿元,场地使用年限仅为15年;同为15年运营权的1933老场坊,其投资费用也超过亿元,必须在使用年限内回笼并盈利,鉴于此,园区自然选择能出高租金的创意企业入驻。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