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意产业基地:从概念走向实践

发布时间:2009-11-23 12:46:5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字体大小: ]

2009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运用市场机制,集中优势资源,鼓励和推动北京、上海、广东等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建立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园区),促进民族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2009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立上海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授牌仪式将于12月下旬举行。业界人士认为,种种信号和现象显示,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正顺势而生并渐成趋势,着力占领原创音乐产业制高点。

意义

带动效应辐射产业发展

在谈到我国创意产业的概况时,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副总裁朱刚认为,我国创意产业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在总量上已具备相当规模,但从数据统计来看,一些原创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行业,比如音乐行业在整个产业中表现并不突出。同时,我国创意企业单体规模普遍比较小。据统计,资产总额在5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占所有创意企业的40%以上,营业收入在5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更是占所有创意企业的60%以上。音像出版单位普遍单体规模小,传播能力弱。

那么,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音乐产业应该如何奋起直追?朱刚认为,创建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他表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产业的集群化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具体来说,产业基地的集群优势首先在于业态完整,即汇集众多相关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共享诸多产业要素,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互补产业可以产生共生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另外,产业基地的集群优势在于信息共享,使创意商品化,形成创意活力;产业基地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又是产品的交易中心。产业基地还可以集聚人气,通过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对于音乐创意产业基地的前景,朱刚认为,通过对其进行规划布局和逐步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和产业支柱领域的健全,可以为音乐基地从概念走向实践、从萌芽走向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突破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将音乐创新与技术、商业融为一体,争取每年产生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原创音乐作品,从而带动和促进音乐产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音乐产业的集聚发展探索成功之路。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深圳梅沙原创音乐前沿基地(以下简称梅沙基地)总策划、创始人许晓峰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上海、深圳布局国家级中国原创音乐产业出版基地的意义重大。北京是音乐制作重镇,在艺人包装等方面较为领先;上海的“海派”风格明显,更像是中国面对海外的窗口;深圳的地理位置临近港台地区,而且多年来出现了大批好作品,流行音乐硕果明显,堪称中国流行音乐的土壤和前沿,此外,深圳的城市性格和发展方向也符合流行音乐的特性。许晓峰说,目前梅沙基地的产业链基本形成,正逐步发挥集聚效应,以期形成产业链,甚至发展为大的音乐产业集团。

对此,中国内地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北京太合麦田音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宋柯认为,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都是原创音乐重镇。北京的音乐内容生产处于领先地位;上海除了传统音乐的出版发行,在数字音乐出版方面也走在了前面;深圳在音乐内容生产方面存在新的希望。新闻出版总署在三地布局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无论在地域方面还是历史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现状

创新模式拉伸产业链条

据介绍,上海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的运作模式是专业化管理:聘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对战略、规划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咨询;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物理空间的开发、招商引资、平台建设等;滚动式推进与开发。同时以重大文化项目为抓手;优势整合,如整合音乐出版传媒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进海内外知名音乐集团公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音乐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条件成熟的音乐企业上市融资等。

许晓峰透露说,投资过亿元的梅沙基地于2008年5月立项,2009年5月正式挂牌,现正在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国家级中国音乐创意产业出版基地。目前,已有深圳本土的音乐制作公司、演出公司、经纪公司、灯光音响器材公司等入驻梅沙基地,多家国内流行音乐公司总部或分支机构都将被逐步引进。

许晓峰认为,音乐企业入驻基地仅仅是物理上的集聚效应,还产生不了“化学反应”。而梅沙基地汇聚了现代流行音乐产业从创作、配器、录音、唱片生产到后期包装、周边衍生产品开发、音乐现场演出等各个流程的综合性基地,为中国的原创音乐提供了一个汇聚音乐创作、制作、展示、明星包装等服务的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据悉,目前梅沙基地正处在快速建设期,并力争成为集音乐产业上、中、下游于一体的展示交易平台。目标是一年推出10张专辑、10个新人和100首歌。目前基地已与张亚东、小柯、水木年华等国内顶尖音乐制作人工作室签约并首创了摇滚榜(与新浪合作)和民歌榜、流行榜(与网易合作),力图充分利用门户网站的作用,以及演出、互联网等平台和媒介,给艺人提供全方位的推广平台。

宋柯表示,太合麦田定位于媒体中心和文化中心,而内容生产,包括新作品和新人是其优势所在。随着传统发行式微,太合麦田逐渐摒弃传统的物流、库存等环节,向中下游发展,如在数字发行领域,与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合作,使原创音乐走出国门有更便捷的渠道。宋柯认为,现场演出是较大市场。太合麦田致力于在深圳、上海、成都等地举办培训学校,对人才进行可持续性培养。

建言

提振根本激活产业能量

许晓峰呼吁,希望政府管理部门帮助清理产业环境,解决互联网盗版等痼疾;同时给予基地一些政策支持,如出版权、审批驻场、税收优惠、基建补贴等。宋柯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人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理应得到保护和相应的回报。他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产业环境的培育,严格著作权的立法和执法——这是整个音乐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将是巨大进步。

目前,影视产业已有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大型集团公司,而音乐产业尚未出现。对此,宋柯说,太合麦田依靠的主要是外国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这种通路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窄。他建议通过产业基金等方式解决国内融资渠道问题。

宋柯直言,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帮助协调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关系。在他看来,民营音像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很顺畅,从这点来看,他们对音乐产业今后的发展很有信心。

中国音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炬表示,一直以来,音乐产业都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哪个行业都在使用音乐,用它赚钱、用它吸引眼球,可是谁都不对其进行投入;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音乐是其主要内容,可是真正做音乐的人却分不到钱。许多消费者也认为,免费下载音乐是理所应当的。然而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近年来音乐产业举步维艰就在于此。

王炬认为,100多年的唱片发展史告诉我们,音乐创作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但音乐产业的发展却绝不是几个艺术家就能搞定的。在这一点上,音乐产业与电影业极为相似,都依靠二度创作、制作、生产、发行、销售等一整套产业链才能完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有消费者看电影,就有票房收入,电影就会发展起来了。目前,我国的电影业已经走上正轨,产业链正在逐步完整。而音乐产业有需求、有市场,但就是没有“票房”。由此音乐产业基地只有成为融资平台、成为人才融汇的交易所、成为原创作品的交流和交易平台,才能争取到更多、更大的社会资金流入。上海和深圳正在建设的音乐原创基地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支持,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成效。

王炬表示,音乐没有对口的主管部门,而音乐产业怎么能缺席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呢?从出版这个角度,新闻出版总署大力支持建设原创音乐产业基地。并于今年7月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提出在全国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建设国家级原创音乐产业基地。就凭这一点,音乐产业界也应该鼓掌欢迎,额手相庆。

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认为,建设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是音像电子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三个一批”实施方案的具体体现,对音像业的发展具有拉动和示范作用。基地建设应切实做到推动国产原创音乐作品的开发、生产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提高民族音乐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国产音像制品“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