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模式: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08-12-15 17:07:51   来源: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赵弘

企业竞争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实现企业资源最优配置、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以及培育知名企业品牌,正日益成为企业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总部经济以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或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资源禀赋差异和成本差异为前提,以信息网络技术的较充分发展为基本条件,将企业总部与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分离,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的总部经济模式,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企业总部的职能分类与区位选择

(一)企业总部的职能分类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们通常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在的机构,称为企业总部。因此,企业总部是企业的决策中心和神经中枢,是公司的最高组织结构。企业总部一般具有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经营、业绩管理以及外部公关等重要职能。

按照企业总部承担的职能,可将企业总部分为综合职能总部和单一性职能总部。综合职能总部是指承担着行政管理、战略决策、资本经营、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企业运营所需的全部职能或某几个职能的总部。

单一性职能总部又可分为行政总部、研发总部、投资总部、营销总部、采购总部、结算总部等不同职能类型。行政总部是以企业战略决策、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中枢,控制着企业的战略设计、资源配置、资本经营、业绩管理等活动;投资总部是以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对分支机构实行管理控制,以完全资本运作为主,企业的日常运营及长期发展主要以“投资收益”为基础;研发总部是以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为主要职能,进行研发的战略决策、研发资源配置、研发业绩管理及外部资源协调等一系列活动的企业职能部门;营销总部是以市场营销为主要职能,进行营销的战略决策、营销资源配置、资本经营、市场业绩管理及外部公关等一系列活动的企业职能部门。

(二)企业总部选址重点考虑的要素

从总部经济的发展历程看,纽约、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等国际大城市,能够得到企业总部的亲睐,聚集大量跨国公司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其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何在,或者说企业总部的选址影响因素有哪些?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政策环境等是影响企业总部选址的重要因素。

第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企业总部运营需要国际化人才和开放式的知识创新氛围,丰富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可以满足公司总部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活动的特定需要。纽约、香港、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这些城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吸引大批集团公司总部所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入驻,这是其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条件。

第二,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网络设施。城市拥有天然的港口,便利的交通运输,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能够为总部物流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企业总部与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使企业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企业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便捷的信息环境和信息网络。便捷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节约公司总部与制造加工基地分离导致的空间成本,进而有力地吸引企业总部的落户。如纽约、香港、新加坡集中了数量极多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这与其便利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渠道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完备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事实上,国际化程度高、对企业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如香港2005年已达到91%。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完备的专业服务支撑体系,能够为企业总部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金融、保险、会展、法律、物流、会计、审计等服务。

第五,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城市要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使综合营运成本最佳,并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加政府的透明度,法律法规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市场秩序、通关秩序、诚信体系、社会治安状况、城市文明程度等也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总部经济模式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总部经济下,企业采取“总部-制造基地” 空间分离的布局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培育知名品牌,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企业以较低成本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整合力。企业在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环节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结构,即企业价值链各环节之间存在不同的“要素密集度”。以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为主要职能的企业总部所需要的是高级人才资源以及各种配套知识性服务;而以生产、加工为主要职能的部门所需要的则是土地、能源、普通劳动力等常规资源。企业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将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比在中小城市更容易获取高端人才、信息、资本等企业所需要资源,且大大降低了企业获取战略资源的成本。同时,企业总部还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便捷、高效、优质的生产性服务,为企业的资本运营、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等各方面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迅速提升和整合企业自身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将制造基地布局在中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则能够使企业突破大城市资源约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企业所需的各种常规资源。总部经济模式是企业追求资源配置最优化,不断提高资源整合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有助于企业利用中心城市密集的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维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增长势头的主要手段,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离不开科研院所、其他企业、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机构的技术创新支持。良好的外部技术创新环境,能够使企业的核心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得到较快的提升。中心城市一般都聚集了较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资源和专业化人才,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也较为完善,技术创新活动较为活跃。因此,企业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密集的创新资源,加强与大学与研究机构、其他企业、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技术创新主体的资源共享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企业总部技术创新活动向生产制造基地的辐射,实现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有助于企业迅速提升品牌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逐渐由产品竞争发展到品牌竞争的阶段,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将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对于迅速提升企业及产品的品牌价值与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心城市本身具有较高的区域品牌价值,企业总部设立在中心城市,能够借助中心城市的区域品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美国纽约曼哈顿是著名的国际商业中心,入驻曼哈顿就是实力的象征、财富的象征,因此这里聚集了洛克菲勒、GE、摩根银行等上百家国际知名企业总部,2001年我国著名企业海尔也将公司的美国总部设在该地区。另一方面,中心城市拥有的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强大的舆论影响力,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消费者展示企业产品,迅速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知程度。

三、以总部经济理念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运作模式

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的表现形态。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理念进行空间布局时,往往选择符合本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的运作模式。概况起来,总部经济下的企业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模式一:企业总部迁入大都市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位于中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的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将企业总部迁到中心城市,而把制造基地仍然留在原来地区,从而实现“总部-制造基地”空间分离布局,以取得不同区域优势资源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总部迁入大都市模式是企业出于适应环境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而作出的战略选择,企业通过总部迁移,可以更好地获得中心城市的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战略资源,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战略资源约束,促进企业战略决策、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与最优配置,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蓝星集团公司1996年将总部从兰州迁到北京,企业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过去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模式向“实体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的跳跃式发展转变。集团公司总资产由1996年的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00多亿元,9年扩张了40倍,并带动了位于全国各地的制造基地及所在区域的发展。

(二)模式二:制造基地迁出大都市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位于大城市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降低成本,把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向外迁移,而把总部留在原城市,从而实现“总部-基地”分离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制造基地迁出大都市模式是企业在市场机制下寻求成本最小化的一种企业行为。近年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由于地价高涨、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而将生产基地迁出的企业案例也有不少,包括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的在华企业,比如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从上海迁到合肥,上海大众将赛欧生产基地移至烟台、桑塔纳生产基地迁至江苏仪征,北京白菊集团将生产基地从北京迁到河北霸州,等等。据统计,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从上海迁到合肥后,综合生产成本已经降低了近30%。白菊集团基地外移战略的实施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既提高了洗衣机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零部件采购和运输成本,又促使白菊集团拓展附加值更高的注塑、生态堡等新兴产业,为企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为河北霸州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雇佣了生产工人、检验人员等近200人,生产基地年产洗衣机10万台,年利润约100余万元。

(三)模式三:制造基地外建模式

该模式是指一些大企业或者掌握着某种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市场拓展过程中,由于难以在大城市实现规模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较高,企业选择在其他适宜产业化的中小城市或地区新建生产制造基地,以利用其加工制造成本较低等资源优势,实现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制造基地外建模式,也是使企业获得不同区域的资源比较优势,从而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

制造基地外建模式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企业可以采用独立投资建设新厂房的方式,加工基地完全隶属于企业总部,但这种方式要求企业有强大的资本实力为支撑。企业也可以通过兼并、收购、接管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对外埠企业的控制,从而间接实现“制造基地外建”。企业还可以采用入股(甚至技术入股)等方式,行使总部对制造基地的所有权或控制权。中科三环就是以技术参股方式实现技术产业化,并通过股权置换取得对参股生产企业控股权的典型。中科三环通过对外埠基地的技术控制、资本控制和管理控制,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对企业总部所在区域以及生产基地所在区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了解2002年总部在北京实现产值1.43亿元,上缴利税2300万元;在全国拥有6家控股公司和5家参股公司,既直接增加了当地GDP,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