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拼租办公楼

发布时间:2011-08-08 13:30:26   来源:解放日报  [字体大小: ]

上海的 “拼族”正发现新的商机:拼租办公室。

在中山北路的一幢服务式办公楼里,一间120平方米的大办公室里,集聚着十多家公司在一起办公。如此挤挤挨挨的办公环境,竟然大受拼族青睐。

在国外,这种拼租办公室称为 “共享办公室”,也译为 “联合工作空间”,意指供从事不同职业或受雇于不同机构的人共同办公的场所,尤其受自由职业者青睐。

“联合工作”的概念诞生于1999年, 2005年由美国旧金山程序员布拉德·纽伯格付诸实践。拼租办公室,对企业来说,究竟产生什么效应?

节约成本

吉姆、亨利是两个来自新西兰的室内设计师,半年前到上海时,他们想先租一间小办公室。开始,他们把办公室的寻找范围圈定在5A办公室,但是跑了好几幢办公楼,最小的办公室出租面积就要四五十平方米,按照一天每平方米租金6元计,每月光租金就要七千多元,这对吉姆和亨利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幸运的是,他们从网上查到,上海有一家名叫安垦绿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可以出租办公桌,于是他俩前去一探究竟。

安垦绿色其实是一幢6层的办公楼,从开办伊始就不愁出租, 98%的租户是海外创意企业,租住的面积动辄就是数十平方米。但安垦绿色的创办者却将二楼另作他用:作为企业孵化器,专门出租给一些初创的或是初到中国的企业,出租的计数可以是一张办公桌。工作人员将吉姆和亨利领到二楼,这是一间足有四百平方米的开放式办公区间,里面有数十张办公桌。每张办公桌的月租金只要2000多元,却可以免费享受安垦提供的网络、打印、复印等办公设施,享受专业的清洁服务。尤其让吉姆和亨利惊喜的是,这层楼面向苏州河的最好的位置被布置成公共会议室,办公者可以在这里开会或者接待客户。公共会议室旁还开辟了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公共休闲室,布置成温馨的家居风格,供这些企业创办者休息、聊天等。吉姆和亨利二话不说就租下了两张办公桌,办起了公司。

安垦绿色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创办者之一朱萃华介绍,在名片上印上一个较高档写字楼的办公地址能提高自己公司的形象和 “档次”,但刚刚创业的企业资金不足,租不起大面积的办公室。一般来说,这些初创的企业往往会因为没有体面的办公场所而遭到客户的不信任,从而影响订单。但安垦绿色共享办公室提供的办公环境,则可以为企业增加形象分。同时,安垦绿色按桌位出租,能减轻他们的创业成本。等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安垦会帮助他们寻找更大更适合的办公场所。

为了让初来乍到的外资企业了解中国的生意之道,安垦还会定期请来各领域专家为企业传经授典,使企业迅速了解市场。正因为如此,据了解,两年里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孵化器,其中已有四五家成功地从创业 “金蛋”变成了“金鸡”,转而在安垦租用更大的空间。

这种共享办公室的模式正从创意园区扩展到一般的办公楼里,尤其是从事外贸和销售的初创型中小企业,更乐意拼租办公室。他们的共同点是不需要经常到办公室工作,而写字楼中的办公室一般都在七八十平方米以上,这对于 “节流”尤为重要的创业初期以及个体经商户来说,既无力负担,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于是,与他人共享办公室便受到了这部分人群的欢迎。据了解,拼租办公室的费用相比传统的办公方式,可节约60%的成本,其中包括物业费、装修费和水电费等。而且对于外贸销售企业来说,在高档写字楼办公不仅是体面,更是企业实力的体现,会增加客户的信任度。

如今,这种拼租办公室正越来越注重服务。在本市一家共享办公室,14个办公桌上的租户除了共享办公室及办公设备,还共享一位助理的办公服务。当事人正好不在办公室的时候,助理会为大家负责接收传真、收发包裹、接听客户电话并做好记录等工作。因此,即使租户没有专职的文员,即使不在办公室,也不会落下任何一个客户电话和每一笔业务。

激荡创意

“共享办公室”最早出现于旧金山硅谷。 2005年,自由编程员布拉德·纽伯格在旧金山米申区创办首个“共享办公室”,为自由职业者提供办公桌椅、聚会场所和大量咖啡,从而开创了新颖的 “拼办公室”工作方式。

据 《纽约时报》报道,在纽约市有数十间 “共享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各具特色,面向不同人群。例如,位于布鲁克林区北部的 “比萨岛”办公室专供女性漫画家使用,而位于曼哈顿下城的 “新办公城”则向所有人开放,但租用者必须遵守3条“室规”,即出勤、带工作来做以及不捣乱。

有意思的是,在国外,到共享办公室办公的,并非是出于经济考虑为了节流,不少租户甚至是从独立办公室搬出来,转而与人拼租办公室的。

《纽约时报》曾经报道了几个共享办公室。在纽约布鲁克林区曼哈顿大桥附近,有一间名为 “工作室室友”的共享办公室, 《纽约时报》记者戴维·霍克曼在采访这间办公室时看到一幅忙碌而轻松的场面:长方形的工作室四面墙全部刷白。在办公室最里头,网名为 “瑞士小姐”的博客写手蒂娜·罗思·艾森伯格正与几名创意策划专家交流创作心得。房间另一头,文化策展人玛丽亚·波波娃正在网上发布文章 《关于幸福的艺术与科学的必读书》。她旁边是相互打趣的两名网页开发员,其他人则在忙碌间隙填写和传递午餐订单。工作室内弥漫着美国摇滚乐队ZZ Top的音乐,在音乐声和电脑键盘敲击声中,两只小狗打着瞌睡……

在这个共享办公室里,共有26人在办公,他们中有作家、网页设计师、插图画家和媒体工作者等等。 5年前,这群自由职业者互不相识,各自寻觅提供无线网络信号的咖啡馆作为工作场所。如今,他们每月支付500美元,在同一间工作室中租用办公桌,成为 “室友”。

不同行业的人成为 “室友”,产生什么效应?激荡灵感,激发创意。让创意人士创意迸发的,不仅来自网络资讯,更源于网络以外的人际交流,如共进午餐,玩一场 “头脑风暴”游戏,或举办一场啤酒派对。

“工作室室友”的午饭时间,是创意勃发的时间。 “室友”们端着外卖餐盒围坐一桌,有时邀来一些媒体和设计公司同仁,天南海北侃谈,话题的转移和思维的跳跃让旁人 “难以插进一句话”。创意界人士认为,这种 “神仙会”可以让 “我的文化”变成 “我们的文化”。不仅对市场前沿的信息迅速掌握,而且会为自己提供 “大量创造性素材”,例如 “构想、创作心得和有趣的人等等”。 “室友”们认为, “这样的工作环境,价值无法估量”。

事实上,这种不同专业的人通过“神仙会”的交流而激荡创意的案例,在科技界早被推崇。在科学界就有一个专称: “BIO—X”, “BIO—X”中的BIO是指生物学,而X则指化学、物理、工程医学等等。 BIO—X意指多学科携手,打破文化、机构、概念及语言等诸方面壁垒,攻克生命科学难题。单一学科的研究不利于超前思想和原创性工作的产生,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学科交叉之中发现的,如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就是上个世纪初,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进入生物学研究领域促使的。 BIO—X代表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要求科学家突破学科间的壁垒来进行思考。美国圣菲研究所是全美最优秀的五大研究所之一,以 “逃离”原有学科而着称,是拥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科学怪杰”。他们曾经参与举办上海的东方科技论坛,结果物理学家大谈生命起源,数学家纵论基因组,不同学科的精英聚合交流,常在不经意间迸射出一串串创新火花,不同的视野带来新的思维新的启迪。正因为如此,中国科学院早在10年前就开始在办公楼里辟出共享空间,供各学科的科学家们闲谈聊天进行智慧交锋。

推动创意产业发展与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路径相近,即把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会议室、咖啡吧、餐厅甚至在走廊里,通过交谈迸发出思想火花,激发创意灵感。 《纽约时报》文章因此认为,就交流成效而言, “一条 ‘推特’信息140个字母,确实难敌布鲁克林一间工作室里的26个人。”

拓展人脉

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如火如荼,但是在尝试了 “推特”和 “脸谱”等虚拟社交方式后,如今面对面的互动社交又体现出它的优越性。这一点在共享办公室里已然显现。

不同行业的创意人士抱团共享办公室,往往会 “有钱大家赚”。在纽约一个名为 “大会”的共享办公室里,就多次发生这样的共赢。这间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办公室设有100个办公位,拥有配备在线电话系统Skype的演示室、宽大的会议桌,以及一个由多名各行业资深人士组成的经纪团队。分享这件办公室的 “室友”不乏名人,如电子商务网站Etsy创办人克里斯·马圭尔、原《纽约时报》美食专栏作家阿曼达·赫瑟和 “脸谱”网站创办人之一克里斯·休斯等等。更具吸引力的是,这里每周举办数十场向公众开放的课程和讲座,邀请各界专家为年轻创业者介绍行业动态。

人脉汇聚为 “驻扎”这里的创业者带来切实利益。一家名为 “盈利”的新兴企业借助 “大会”成员人脉,成功融资110万美元。人脉力量也在 “工作室室友”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 《纽约时报》报道, 2009年年底的一天,艾森伯格偶然向网络项目经理人卡梅伦·科尔宗提到,自己想开发一个类似日程表的电脑程序。科尔宗立即联系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另一名 “室友”,他们在24小时内便开发出名为 “TeuxD eux”的应用程序。这个应用程序在 “工作室室友”内部试用了一个月后,通过博客发布应用程序试用成功的消息,一分钟内就引来一家商业杂志关注。这家杂志在博客上予以报道,称这是 “当年最佳待办事项处理程序”。一天后, TeuxDeux就拥有1万名用户。

活水养鱼

在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里按办公桌出租的不仅是安垦绿色,这样的景象在着名的M50中也存在。

M50 等最早创办的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是靠一批艺术家打出知名度和特色的,这些艺术家被誉为创意 “先驱”。但是随着创意园区的发展,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创意企业开始看好集聚区,想方设法进入集聚区,集聚区的租金自然也水涨船高,不少艺术家开始搬离市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转而寻找郊区租金便宜的创意集聚区。沪上创意界将这种现象戏称为 “先驱”变成了 “先烈”。

近年来,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聚宝盆,而创意产业集聚区特殊的政策和环境自然成为创意企业众望所归之地,但如今市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租金已经与5A级写字楼并驾齐驱,这让众多初创型的创意企业望而生畏。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在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扶持环境中创业、接受孵化培育。对创意产业集聚区而言,按办公桌数出租,不仅有利于初创型企业减少创业成本,对园区自身而言,也是活水养鱼。比如安垦绿色,已经拥有数家创意园区,当不少创意园区为找租客发愁时,安垦却无此烦恼,因为不少原先在共享办公室创业的企业发展后,又搬进了安垦的其他创意园区。

一些有前瞻性的创意园区看得更远,成立了数千万元的专项风险基金,专门针对这些租赁共享办公室的初创企业,发现他们有好的创意和项目,就采取参股等方式进行扶持。这样,一旦这些企业创业成功,创意产业集聚区也能分享利益。

正因为共享办公室具有多赢效果,国外一些上市企业已经开始在国内布局,比如在伦交所上市的雷格斯,已经在全球85个国家的500个城市中创办了1100个共享办公室,供80万名客户使用。根据雷格斯的规划,到2013年,其在中国的 “共享办公室”将达到150家,在全球的数量则达到6000家。这样的规划数据,对国内企业有启发吗?

关键字: